English

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表白

1999-04-08 来源:光明日报 贺绍俊 我有话说

我以为,年轻人有一种思想时髦便是对历史不屑一顾,他们轻轻松松地便与历史一刀两断,以彻底否定的姿态去拥抱未来。年长者可做不到这一点。因而甚至可以说,历史就是为年长者而存在的。因此,年长者更乐于与历史发生联系,他们将自己的思想放到历史中去浸泡、去锻造,他们在历史的氛围中拨响思想之弦,期待那位高山流水的知音从历史的帷幔里走来。年轻人切切不要对年长者的痴迷表示嘲笑,要知道,长者们把一个梦留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李心田便是我所说的年长者中的一位代表,他以长篇小说《寻梦三千年》明白地表达了年长者的一个历史情结。

《寻梦三千年》的结构比较特别,全书共分九章,每一章又分A、B两个部分,各章的A部分其实是连贯下来讲述了某省社科院院长何之光被免职前后的一段故事。因思想深邃而得到省委郑书记赏识的何之光,就是由郑书记亲手提拔为社科院长的,虽然他为郑书记提出了很多具有战略性的意见,但他有时竟十分执拗地反对郑书记的主张,一点也不讲通融,使郑书记越来越感到不满,加上一些觊觎着院长职位的小人背后告状、使坏,何之光的下台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对于这样一个关于知识分子官场沉浮的故事,作者却有意楔入B部分的内容将其一再地打断。B部分的内容则是何之光分别与自古至今数位有思想有骨气的文人的神游和交流,上溯三千年的历史长河,既有古之周公、管仲、孔子、老子、屈原、嵇康,也有今之老舍、马寅初。对于很善于讲故事的作家李心田来说,这一回他是根本没有要讲故事的用意,他还惟恐读者光去读一个完整的故事,便采用这种打断的结构方式。他是要用何之光这个人物作为一根线,将古今贯串起来,表达他心中关于知识分子的梦,这个梦已经做了三千年,这就是知识分子追求独立品格的梦。

知识分子的独立品格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受到西方现代思想薰陶的年轻人会认为这个话题应该是他们更有资格来谈论。但读一读《寻梦三千年》就能明白,年长者谈论这个话题的角度与年轻人大不一样。年长者自觉地承接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悠久的传统。在李心田看来,今天的知识分子与历代的文人都在做着一个共同的梦。借用书中主人公何之光的话说:“中国知识分子守着相同的命运,做着同一个梦。几千年过去了,好像还在传着接力棒,再一棒一棒地接下去……”

李心田在书中特别提到“皮与毛”的关系问题。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认为知识分子只是依附在工农身上的“毛”,这一观点影响久远。在谈论知识分子独立品格时,自然要涉及到“皮与毛”的观点。但若深究下去,就会感到,透过依附谁不依附谁的苦恼,便能触及到中国知识分子的特定社会角色、强大的人文传统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性等一些更为本质性的问题。而《寻梦三千年》最有思想启示的恰恰是在这一点上。

李心田设计的主人公何之光正为“皮与毛”的关系而苦恼,他因省委书记的赏识才当上社科院的院长,可他老与省委书记唱反调,现在就面临撤职的危险。但当读者随着何之光去同古人对话时,所思索的问题就不再局限在“皮与毛”的关系了。何之光遇见的第一位古人便是孔夫子。这似乎不是随意安排的邂逅,因为在一定意义上说,孔夫子的行为与思想就为中国古代文人定了位。古代将儒特指文人,便说明了这一点。孔子创立的儒学思想具有强烈的入世精神。中国特定的农耕社会也给文人设定了一个匡民济世的位置。所以孔夫子尽管可以当一名众多弟子拥戴的教书先生,但他念念不忘的仍是能入朝从政,把他那一套思想付诸行动。虽然李心田在书中截取了孔子出走鲁国的场景以表现其理想终究不能实现的郁闷,不过我们也能从中看到,文人的理想可以被扼杀,文人的社会角色却不能被取代。这就有了以后一两千年的“学而优则仕”,同时,一个以振兴天下为己任的忧国忧民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传统也就得以培育并不断延伸壮大。

何之光作为一个正直的当代知识分子形象,他的内心苦恼从根本上说并不是他要不要依附于政治权力,而在于他的血液里溶入了浓烈的中国古代文人的现实精神和济世传统,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忧患意识。因此,他当上社科院长之后,考虑的是如何使社科院的科研项目密切地为现实需要服务,面对当权者的失察和决策错误,他自然心急如焚。就是说,这种来自传统的忧患意识使得他不得不干预现实,他不可能把自己连同社科院封闭起来去做纯学术的研究。其实,在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和薰陶的中国年长一代的知识分子的内心深处,还有另外一层“皮与毛”的问题,就是他们的学术生命往往是与现实投入感依附在一起的,当这二者产生矛盾时,他们也会产生强烈的失落。在当今中国社会越来越开放、政治越来越民主的背景下,年长一代的知识分子也许更多的是感受这后一层的“皮与毛”的苦恼。

我宁可把《寻梦三千年》当作一本非小说类图书来读,它是形象化的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表白。尽管作者最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但阅读此书,我对这一点更加肯定: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是决不会被消磨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